当前位置: 首页读书节专栏第七届读书节2012年

1.馆长谈读书节

2.活动安排

3.名家讲座

4.知识讲座

5.南京大学图书馆第二届“嗮书会”

6.读书节图片集锦

馆长谈读书节

读文化经典,建书香校园

——图书馆馆长洪修平谈南京大学第七届读书节

在南京大学第七届读书节即将来临之际,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洪修平教授,请他谈一谈本届读书节的有关情况。

记者:洪馆长,您好。南京大学读书节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广受师生们的喜爱,同学们对今年的读书节充满了期待,已纷纷在BBS询问,不知今年的读书节什么时候开幕?

洪馆长:南京大学第七届读书节定于10月29日上午9:30在仙林校区图书馆开幕。今年读书节的开幕恰逢仙林新馆全面开馆的庆典与首届全球高校东亚图书馆国际论坛的召开。届时教育部与江苏省相关领导,南京大学陈骏校长等校领导及各相关部处领导,来自美国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康乃尔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韩国首尔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图书馆以及北京大学、台湾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等中国两岸四地知名高校图书馆的30余位馆长,江苏省100多所高校图书馆及南京图书馆与情报所的图书馆同仁将参加我们的活动。

记者:本届读书节的主题与征文主题是什么?

洪馆长:本届读书节的主题是“读文化经典,建书香校园”,在快餐文化大肆盛行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希望通过举办读书节唤起人们对读书的热情,倡导经典阅读和深阅读,在全校营造一种爱读书、乐钻研的良好学风与氛围。这届读书节又适逢南京大学向仙林主校区的搬迁,希望借读书节来推动书香新校区的建设。

以“我的读书记忆”为主题的征文已于9月25日拉开帷幕,广大师生及校友将与我们一道分享读书过程中诸多精彩的故事。本次征文至10月24日截稿,将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2名,分别奖励价值800元、500元、300元的奖品,于10月31日之前在图书馆主页与BBS上公布获奖结果,部分获奖佳作将刊登于“南京大学报•南京大学第七届读书节专版”和“南京大学图书馆通讯•南京大学第七届读书节专刊”。

记者:每届读书节的名家讲座场场爆满,今年不知邀请到了哪些专家学者?

洪馆长:本届读书节我们将邀请著名作家毕飞宇与同学们分享其创作的历程;杰出美籍华人,图书馆、教育界及政界名人吴黎耀华女士将给我们讲述其6任美国总统顾问的传奇生涯;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刘大椿教授也将做客名家讲座,就科学与人文发表高见。

记者:大家还很关注本届读书节有哪些与往届不同的新颖活动内容?

洪馆长:本届读书节既保留了一些往届深受大家喜爱的活动内容,例如年度优秀读者评选、唤醒沉睡的借阅卡、自由冲浪——电子阅览室免费、图书馆优秀志愿者与勤工助学者评选等,同时也推出了许多新的活动内容。

首先,随着学校主校区的转移,5.1万平方米的仙林新馆也即将全面开放。南京大学图书馆经历了百年探索和追寻,拥有丰厚的历史积淀,为了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本届读书节将推出“继往开来,日新月异——南京大学图书馆发展历程”大型图文展,通过“筚路蓝缕·创业维新”、“励精图治·开拓创新”、“良书播惠·服务育人”和“缥缃盈架·书香袭人”四个部分,全方位地展示南京大学图书馆近年来在硬件设施和自动化服务水平、文献资源引进、特色文献资源建设、读者服务、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国内外合作与交流,以及参与教育部与江苏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

第二,图书馆还将在仙林校区和鼓楼校区举办24场图书馆知识系列讲座,对不同层次、不同学科背景的读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引导读者更好地使用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此外,我们专门印制了《南京大学图书馆使用指南》和《南京大学图书馆外文数据库一览》,为读者有效使用图书馆及文献资源创造便利,还制作了数千个印有“南京大学第七届读书节”标志的环保袋提供给有需求的读者。

第三,问卷调查是了解读者需求、完善服务的良好途径,在去年读书节大型问卷的基础上,图书馆更新了网站主页,开发了个性化图书馆NJU BOOK+ 布克家,,它实现了用户登录与互联网账户无缝对接、个性化的借阅排行和新书推荐、与书评网/网上书店的互联互通、简单实用的期刊目次推送以及荐购的绿色通道。本届读书节将大力开展NJU BOOK+ 的宣传推广活动,以使更多的读者了解和使用布克家,同时,以“倾听您的声音—数字图书馆使用调查”与“深入了解图书馆资源·助力您的学术研究”为主题的新一轮大型问卷活动也将在两校区同时展开。

第四,继去年南京大学图书馆首届晒书会成功举办以后,今年读书节将举办南京大学图书馆第二届晒书会。“南京大学图书馆晒书会”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赠书、交换图书、荐书的一个平台,让好书、闲置的书流动起来,在传递中递增知识的价值,在交流中分享阅读的快乐,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公德意识,还倡导了一种低碳环保的校园阅读文化。此外,图书馆还将举办外文原版新书展与大型港台图书展,为师生零距离接触海外最新原版图书、了解科研及学术的国际前沿动态创造机会和条件,也为师生搭建一个现场选书与荐书的平台。

第五,近年来,通过多方努力,我们争取到了不少高品质的图书捐赠,在当前各图书馆拥有文献资源同质化趋势的情况下,我校图书馆通过接受捐赠形成了馆藏新特色。2007年,杰出校友潘重规先生的子女将其寓港图书5000余册全部捐献给了我校。本届读书节期间,由图书馆与文学院联合举办的“潘重规教授捐赠图书特藏室”揭牌仪式暨“潘重规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将在仙林校区图书馆与文学院分别举行。

第六,读书节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锻炼与展示的舞台,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是读书节一道美丽的风景,也使南京大学读书节不断地迸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本届读书节将有数十个学生社团走进图书馆,开展爱心图书修补、走近青协·牵手你我、好书我推荐·大家齐分享、公益走廊·爱心分享等活动。

记者:今年的闭幕式将在哪里举行?

洪馆长:南京大学第七届读书节闭幕式暨颁奖典礼将于11月2日下午在鼓楼图书馆二楼报告厅举行,在闭幕式上将颁发各种奖项,包括获奖征文、优秀读者和图书馆优秀志愿者与勤工助学者,校领导及相关部处的领导将亲临现场并颁奖。闭幕式结束后将放映热门电影,晚上还有一场精彩的名家讲座。我们期待着广大师生踊跃参与到南京大学第七届读书节的各项活动中。


活动安排

读文化经典,建书香校园

——南京大学第七届读书节活动安排

活动内容

地点及备注

1、开幕式

10月29日上午9:30

仙林图书馆门口

2、“我的读书记忆”主题征文

9月25日~10月24日

投稿地址:南京大学校报编辑部

投稿信箱:njudsj@sina.cn

3、年度十大“优秀读者”评选

10月22日~10月26日

根据读者图书借阅情况等条件评选

4、名家讲座

10月29日~11月2日

具体时间、地点见讲座海报与网络通知

5、“唤醒沉睡的借阅卡”活动

10月29日~11月

所有过期图书免收罚款

6、自由冲浪——电子阅览室免

费开放活动

10月29日~11月2日

仙林图书馆、鼓楼图书馆

7、图书馆知识讲座

10月23日~12月上旬

仙林图书馆、鼓楼图书馆、走进院系

8、南京大学“潘重规教授捐赠

图书特藏室”揭牌仪式暨潘重规

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

11月2日

仙林图书馆、文学院

9、继往开来,日新月异——南京大学图书馆发展历程图文展

10月29日~11月2日

仙林图书馆大厅

10、BOOK+推广活动

10月29日~11月2日

仙林图书馆、鼓楼图书馆

11、大型问卷调查活动

10月29日~11月2日

仙林图书馆、鼓楼图书馆

12、学生社团走进图书馆

10月29日~11月2日

仙林图书馆

13、南京大学图书馆第二届晒书会

10月29日~10月31日

仙林图书馆大厅

14、爱心图书修补活动

10月29日

仙林图书馆

15、图书馆优秀志愿者、勤工助学者评选

10月22日~10月26日

仙林图书馆、鼓楼图书馆

16、外文原版图书展

10月29日~11月2日

仙林图书馆、鼓楼图书馆

17、大型港台图书展

10月29日~11月2日

仙林图书馆

18、闭幕式

11月2日下午3:00

鼓楼图书馆报告厅(颁发读书节各种奖项、电影放映)


名家讲座/strong>


题目

时间

主讲人

地点

1

“创业始于激情,成功

源自追求卓越”——

一位老学长的创业人生

10月29日,16:00

杜厦先生

仙林图书馆报告厅

2

我的创作历程

10月29日,18:30

毕飞宇先生

仙林图书馆报告厅

3

从科学的辩护到科学的审度

10月29日,18:30

刘大椿教授

仙林哲学楼四楼报告厅

4

从留学生到总统顾问

11月2日,18:30

吴黎耀华女士

仙林图书馆报告厅


毕飞宇谈“我的创作生涯”

毕飞宇先生应南京大学图书馆之邀于10月29日和南大学子们一同分享了他作为作家的创作生涯。讲座在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教授王彬彬先生的介绍中开始,毕飞宇先生真诚地将自己20多年的写作生涯进行了梳理。他将自己的创作生涯分成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又以一部小说为例,于是本次讲演充满了趣味、感性与吸引力。

写作的青春期

毕飞宇先生从自己创作生涯的起点说起。这个起点并非是1991年的处女作,而是发表于1994年《青年文学》第八期的《雨天的棉花糖》,不过这部作品实际完成于1992年,那是巴塞罗那奥运会的时候。毕飞宇自认为这部后来并没有引起过大的波澜的作品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而这样的位置并不是美学意义上的,更多的来自作家的思想。

一切的缘起来自一个片段。毕飞宇在电视上看到一幕场景:在美国的空军机场,美国总统站在大风之中亲自迎接战俘。当他面对这些为了国家战斗而被俘的孩子们时,他说“你们是美国的英雄!”随后战俘们和自己的母亲、妻子、女友、儿女们团聚、拥抱。这样一个场景深深地印刻在了当时只有20多岁的青年毕飞宇心中。他感到强烈的震撼,因为这样一幕和他多年来所受到的教育那样格格不入。

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投降是可耻的,被俘也是可耻的。在战斗面对绝境时,选择死亡、牺牲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若不这样,就会被扣上“叛徒”的罪名。长期以来,这种英雄主义、牺牲主义、死亡主义教育深深镌刻在了中国人的脑海中。但是美国人从无这样的思想。朝鲜战争的时候,每个士兵的身上都怀揣着多种语言写成的投降书。二战的末期,为了拯救集中营中的战俘,美军甚至放慢进攻的脚步,还派了一支小分队去营救。正是这样的显著对比使得当时年轻的毕飞宇开始反思。

于是,1992年的夏天,即使是超级体育迷的毕飞宇也没有被奥运会的喧嚣吸引,他躲在自己的书房,一根根地抽烟,不停地和那个叫“红豆”的男人交谈。《雨天的棉花糖》的主人公“红豆”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来被抓成为战俘,又被放归故乡。可在这之前,他的家人已经以为他牺牲了。他的父亲是一位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英雄,在听说了儿子阵亡的消息后,虽然极尽悲伤,但也倍感自豪。可是,儿子回来了,母亲喜极而泣,而父亲矛盾丛生。儿子回来了,这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可父亲却感到耻辱。在父亲的影响下,红豆也对自己的归来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要回来?为什么要活着?整日恍惚的红豆拉起了二胡,他幻想着能够抓住自己,那个在战场上被俘的自己,然后杀死他。

毕飞宇就和拉着二胡的胡思乱想的红豆这样一次次地对话,在那个热闹的1992年的夏天。毕飞宇感到难过、纠结,甚至情到深处还会流泪。因为这样一个和他年纪相仿、充满了生命力的男人在他的心中产生了共鸣。每一个年轻人都渴望着生活、幸福与爱情,这是日常生活带给人的力量。作家利用想象与红豆朝夕相处,尝试用理性判断生活的自然状态。这样一种写作经历使毕飞宇开始反思自己从前所受到的教育,那种教育违反了生活的常识。而他自己正是通过虚构了解到了世界的真实。于是在想象与对话中毕飞宇完成了写作的青春期发育。

从想象到现实

《哺乳期的女人》完成于1995年,那时毕飞宇31岁,还未有孩子,可是并没有真实经历的他却写出了一个生完孩子的女人面对另外一个孩子的情景。这一切的灵感源自1994年的一次出游,在浙江绍兴的斗门镇。当时的他看见整个镇子上要不是六七十岁的老人,要不是五六岁的孩童,显得非常特别。那个时候还没有“空镇”、“留守儿童”的说法,但是敏感的作家已经强烈地意识到了这点。毕飞宇在整个镇子找不到一个与他同龄的人,于是一个问题乍现眼前:这些人如何生活?这些人如何抵抗外来的压力?在这样一个脆弱的人口构成中,生活是如此的畸形,完全失去了保护自己的能力。在一个人口年龄梯队被破坏得摇摇欲坠的情形下,社会伦理将如何维持?

带着这样的印象,毕飞宇在一次躺在病床上时,他的眼前呈现了一个意象:一个女人的乳房被一个7岁的小男孩攻击。于是不久以后,《哺乳期的女人》诞生了。小说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也是王彬彬教授在开场白里着力推荐的作品。可就在小说发表不久之后,作家本人却感到后悔,因为他发现了问题。他认为,在这部小说中,一个年轻作家幼稚的激情、幼稚的浪漫主义体现得比较充分。他问自己:为什么一个母亲在自己的乳房被别的孩子袭击之后还要把乳房送过去呢?这或许不是现实,而是作者的一厢情愿。就如同鲁迅小说中的“花环”,是作者强行在现实之外加上去的。

这次写作经历让毕飞宇感受到自己对中国的了解并不透彻,对民众的心理与生活存在着许多臆想。他坦承如果现在来写,将不会是这个样子。也是自那之后,一个沉湎于想象的小说家消失了,而一个勇敢地面对现实、研究现实的小说家产生了。

从现代回归传统

1996年,毕飞宇的长篇处女作《那个夏季那个秋天》发表了,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但是在讲座中作家却将这次写作经历视为反思自己的第一课。那是一次特殊的经历,北方的某个出版社当时邀请了一些作家做一套丛书,于是就找到了毕飞宇,签订一个小说出版的商业合同。当时毕飞宇的妻子正要生养孩子,于是毕飞宇就签了这个合同,携妻子到徐州。他本想这段时间大约比较闲,完成这部小说应该不成问题。

那段时期也恰好是毕飞宇写作思想的转型期。那时他正从现代主义小说的实践中走出来,回归传统小说的写作模式,重新面对故事与人物。这或许与那时他读博尔赫斯有关。博尔赫斯是世界闻名的短篇小说家,毕飞宇在阅读中却越来越绝望:如果所有的小说都如博尔赫斯笔下“小径分叉的花园”,到处是智力的陷阱、诡谲的迷宫、破碎的叙事,那小说还有什么意思?这种对小说命运的恐惧促使了作家要修正自己的写作之路。

可是那时的他太自信了。一个艺术家产生了一种新的想法,这与实现这个想法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毕飞宇在决定向传统小说回归时,其实并不具备创作这种小说的能力。文学创作内部的基本功——叙述、描写、处理人物关系等等——他都没有得到足够的训练,就仓促上马了。

这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多多训练就好了嘛。可是坏就坏在他签了这个商业合同,那是有时间期限的。当孩子生下之后,每一分钟都是事情,他完全不能尽心尽力地投入到写作中去。等到了期限将至之时,他匆匆忙忙地完稿,也容不得自己思量就交托出版了。于是他自己评价这部《那个夏季那个秋天》像是一个交通事故频发的现场,充满了叙事逻辑的错误。而这次也给了他深刻的教训:从此以后,他再也不会在作品未完成之前去签任何商业合同了。这是对艺术负责的态度。

当然,他要向传统小说回归的初衷是不变的,这之后他做了很多叙事方面的训练,到写完《青衣》的时候,他已经对写人物、讲故事有把握了。

小说家的情怀

可是《青衣》完成之后,足足有13个月他一字未写。毕飞宇自承他一直在等,在等一个人来敲门。当一个作家感觉写尽了人物之后,他会关上自己的心房,静等一个他将深爱的人物来叩门。这种等待未免太过长久,以至于七八个月时,他已经极度焦虑了。不过事实证明,等待是值得的。这就是《玉米》。

不过毕飞宇说,写作《玉米》时他并没有在人物上花太大的功夫。小说原本的宗旨在于玉米的爱情,但是写着写着就跑题了。但是他并没有惊慌,而是非常高兴地有了意外的收获,因为他描写出了一个集权者的形象——玉米的爸爸。这样一种形象或许比原本的宗旨更具有吸引力。在当今的中国社会,考察权力的分配、考察集权的生态更具有现实意义。于是毕飞宇就潜心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也越走越宽。

在写作《玉米》时,毕飞宇对于人物情感的描写又有了新的体悟。在写作《青衣》时,作家会在抒情中慢慢酝酿情绪,然后把这种情绪缓缓地向高处推——可是后来他意识到,这种处理方式是不真实的。他的脑中回忆起六七十年代时村中人们的情形,在吃些小亏、有些小痛时,往往哭天抢地、悲声嘶鸣;当遭遇到大挫折大悲痛时,往往是目无表情,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其实这在心理学上,可称为人类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于是在写作《玉米》时,他体现了这种真实性:面对突兀的情感,不是往上推动,而是往下控制。整个故事流动着偏冷的调子,让叙事注重情节,而不是一味抒情。或许这正是人到中年的毕飞宇开始拥有掌控力的标志。

《玉米》带给毕飞宇的还有另外一种收获,即描写人物的方法。他提到鲁迅的《阿Q正传》,里面对阿Q并没有着墨太多,而是把阿Q身边的人都描画得透彻,于是阿Q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描写人物有时候不需要直接扑上去,而是将人物的周边关系处理好,因为一个人并非独立的个体,他成长于一定的文化氛围,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与社会性,因而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就可以把人物描写得丰满而真实。

毕飞宇说坦承,真正影响小说倾向的是小说家的情怀,而这种情怀并非一朝一夕养成。他以诚实的态度,没有粉饰、没有做作地将创作之路呈现给大家,这应当也是小说家的情怀的一部分吧。

(时文甲)

刘大椿:从科学的辩护到科学的审度

刘大椿教授简介

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校长助理。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图书馆馆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首席专家,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名义副理事长,自然辩证法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先后去英国、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德国等国以及香港、台湾等地访学或讲学。著有《科学活动论》、《新学苦旅:中国科学文化兴起的历程》、《环境思想:基于中日传统与现实的回应》、《在真与善之间:科技时代的伦理问题与道德抉择》、《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从中心到边缘:科学、哲学、人文之反思》、《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思想的攻防—另类科学哲学的兴起和演化》等,发表论文140余篇。著作多次获奖,2004年获教育部、人事部全国模范教师称号。主要研究领域:科学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创新方法、交叉学科、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等。

讲座主要内容

刘大椿教授以一些问题开始了本场讲座:科学为什么具有合理性?它在现代社会有些什么作用?今天的许多问题究竟跟科学有什么关系?我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科学观?怎么为科学做辩护?我们取得了哪些共识,为什么今天又面临挑战?这些问题立刻唤起了听众的兴趣,在详细解答之前,刘教授又对这些问题给予了进一步阐释。他解释说,科学是时代之光,是我们进步的依靠,但也是当今一些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从文化观点看,我们文化的先进性就体现在科学文化上。但是,因为我们过度依赖、迷信科学技术,科学反而变得没有文化。接下来,刘教授站在历史角度,较详细的从正反两方面讲述了科学的成败与好坏,从科学的辩护到科学的审度,最后合为文化科学。

科学的辩护

首先,刘教授向听众介绍了科学的成功和对科学做辩护的阶段和方面。针对这个方面,他又从科学成为当代主流文化的角度,提出了几个问题:看科学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它的合理性表现在哪里?我们辩护的原则和根据是什么?通俗的说,科学是怎么成功的,我们为什么喜欢和相信科学,科学有什么用处和好处?

刘教授认为,科学文化成为主导文化的历史不长,是在工业革命或文艺复兴以后。牛顿是科学发展的里程碑,这场科学革命是一场思想革命,把西方世界从神性带到人性,从以基督教为主流文化带到以科学为主流文化。科学具有普适性、逻辑性、客观性的优点。科学不仅影响到认知层面,也渗透到整个社会层面。我们的社会生活是依靠科学发展的,经济、产业的革命受到科学革命的强烈影响。科学文化的扩散不仅是自然的扩散,也是斗争的结果,打倒或取代其他文化,科学成为霸权文化。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展示了科学的力量,让人羡慕科学文化。主流认为科学文化优于宗教文化,而且科学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力量。科学主义有很重要的历史贡献,当今我们的主流意识仍然是科学主义,在我国当下的发展中具有很正面的意义和价值。

科学的审度

刘教授提醒大家也要注意科学主义的负面影响。本来科学是反迷信的,却出现了对科学本身的迷信。科学主义的绝对化将使一切非科学的文化得到打击,科学文化的霸权使科学远离文化。科学有权威地位,与科学有关的方面占据着大量的社会资源和话语权。将科学主义作为意识形态,是膨胀的工具主义。科学不能成为判断一切的是非标准,应该对科学采取审度的态度,不要只把科学看成工具,要恢复科学的文化本性。

科学与政治的关系,使知识不对称与权力不对称结合起来,科学深入到权力、生产和信仰中。我们可以从后现代思想中汲取一些态度,比如多元平等、生态主义、他者哲学、多元进化实践观等。要反思强者与弱者的关系,考虑可持续发展。刘教授强调了费耶阿本德论证科学不该具有文化优越性的例子。科学没有方法的确定性,科学的优越性是被假定的,国家权力赋予了它的合理性。当年的神话可能是当年的科学,要对科学霸权进行解构。具体来说,科学与技术发展有很多影响,比如美国社会保险号可以把个人生活和信息的许多方面联系起来,方便科学管理,但二战时期出现的核武器也造成可怕的后果。现在人们强调低碳生活,气候问题和温室效应受到重视,成为了国际关系中的一个因素。关于在转基因食品、黄金大米的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也是对科学的反思。将中国一个落后山区作为试验地,给当地小孩吃黄金大米,小孩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了试验品。科学不一定是绝对客观的、必然的,而是加入了研究者的主观看法,受到研究者本身的影响,这是个社会建构的过程。

应该让科学民主化,走向平权文化,但也要注意科学的特殊,认为科学与别的东西没有区别。这些基本要求不能放弃,如果取消也就没有科学了。科学民主化不是科学民粹化。科学民主化意味着科学知识的生产是民主的,这不意味着科学不是专业的。但科学是专业的,不意味着公众与科学无关,公众与科学专家有同样的参与科学事物的权力。特别是,普通大众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领域应该享有真正的发言权。伴随着科学民主化的过程,科学才能走下神坛,走向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

文化科学

刘教授认为,科学本来就是一种文化,但当它变成强势文化以后,就变得没有文化了。我们要让科学重新有文化,科学技术的文化内涵应当包括让科学技术向人文精神、人文价值、以及人性回归。科学没有文化的阶段将过去,科学不会过去,我们应该恢复它的文化本性,这就是科学的审度。

科学技术向人性的回归。应该围绕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来发展科技,不符合、不始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不能任意由其发展。虽然说科学无禁区,但是研究科学、特别是技术创造,应当有很多考量,需要有禁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才是有价值的,有些过度发展有使资源匮乏的可能,最终使发展变得不可能。

科学技术向传统的回归。科学技术有精神传统和技术传统两大传统,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比如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宗旨,包括增加人类的知识和改善人类的福利。要学习和借鉴其他非科学的文化传统,比如向文学艺术、美学等学习。还比如修辞学传统,在文学艺术中很自然。刘教授谈起了前不久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说自己有一套莫言以前送给他的签名小说,他读了其中的《檀香刑》,其修辞手法和别人是不太相同的。

科学技术向生活世界的现实回归。在生活现实中,实在是活的,不是死的,传统科学研究的自然偏向于死的。但在许多神话传说和中国哲学中有很强的生命特征,把宇宙看成是生生不息的。

科学技术向自然的回归。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工业化和信息化非常发达的当今,要把自然和人看成是生命的统一体。在未来的发展中,科学技术应该和宗教、文学、艺术等非科学文化形态一起发展,不该排斥彼此的发展。应该通过一种公平民主的程序,促进科学技术在开放社会中的发展。技术和科学息息相关,是非常有力的应用成果,但应避免人在技术发展中的异化。技术是人创造的,但不要让人变成技术的奴隶。要持有开阔的视野和宽容的态度,去对待科学文化和非科学文化。

提问环节

热情认真的现场听众在报告结束后积极提问,刘教授对此做了详细而富有启发的回答。提问的同学所问出的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反映了许多人的困惑。

问:在科学民主和公众参与方面,公众与科学家有巨大的知识差距,公众如何才能真正参与进去?

答:波兰尼说科学本身有促进民主的功能。科学价值在于它具有普遍性、有逻辑自洽和知识构造性、有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因此,就会排除随意的、迷信的和独断的观念,这是民主所要求的。波普从证伪角度来谈这个问题,他的名著《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就是讲开放与民主的关系,科学认为自己是可错的。科学可能和权力合谋,就会产生霸权,就会使精英凌驾于一般公众之上,就违背了民主。当今科学规模大,科学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知识的不平等会导致精英对公众的压迫,现代社会应该提供一个公众参与的机制。在专业共同体中也可能有利益集团,有时会出现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怎样有一个合理的利益结构,公众参与是一个方法。

问:说到食品安全问题,公众参与有时被看成是捣乱,您如何看待?

答:公众参与,需要公众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要培育公众有更高的科学素养。不仅仅是科学素养,要全面提高素养,比如法治意识、道德素养、诚信,是否具有容忍的态度。胡适提出的两个很基本的要求在今天也是很基本的,一个是“容异”,容忍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允许别人发表;一个是质疑,对大家都认可的东西还要去研究。公众既要有这种科学素养,也要有这种精神,体制应当有一个比较恰当的规范,就会避免一部分捣乱。

问:科学主义在中国,比如关于中医,中医学中的中、西医课程比例在变化,西医比例越来越大,这种趋势是好是坏?

答:科学主义在中国情况比较复杂,争论双方自说自话,还没有达成一致。至于中医,应该从中国的实践出发,看看当今中国的中医情况究竟是怎样的。有些人打着中医旗号谋取私利,比如绿豆治病,会遭到强烈的谴责。也有一些人假装支持中医,给中医贴上科学的标签,以换取社会资源的支持。

(胡博)“做不完的美国梦”——从留学生到总统顾问

主 讲 人:吴黎耀华 女士

身怀一个奖学金和一百元美金,一个大学毕业生,单枪匹马,从台湾到洛杉矶,来追寻她的美国梦。漫长的岁月中,她从留学生,到教育先驱,到民选官员,更受命担任六届美国总统的顾问。她叫吴黎耀华,2012年11月2日晚,她与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的同学们一起分享了她的“做不完的美国梦”,居美半世纪从“留学生”到“总统顾问”的心路历程,奋斗自强的故事。

吴黎耀华女士出生于南京,青少年时期定居台湾,完成了自己的学业,之后单枪匹马来到洛杉矶追寻自己的美国梦,并取得教育行政与信息科学双硕士学位。她在留学生涯中,就注重参与华人社区义工活动,帮助当地华人打入主流社会。一次机缘巧合,她作为华人代表参加“太平洋盛典”,并得到了尼克松总统的接见。她说尼克松总统是她政治上的启蒙恩师,正是由于有了此次见面,她才萌生了要走入政坛的念头。

从那以后,她就开始积极为尼克松助选,从第一次竞选总统,到竞选加州州长,直到总统竞选成功,入主白宫,而在此同时,吴黎耀华也在自己人生轨迹上,有了新的收获,完成学业、组成家庭、定居美国、成为美国公民,并和丈夫一起加入了共和党。

1973年的某天,吴黎耀华女士突然接到一通来自白宫的电话。通知她,尼克松总统有意任命她为“美国联邦图书馆及资讯科学委员会”委员,希望征求她的同意。这通电话来得意外,虽然她内心感到惊喜,而这个委员会似乎成立不久,她并不太清楚它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委员的责任,而她所关心的是她是否能够胜任,经过白宫人事任命人员一番解释之后,她心中才有了初步的了解。

基于“人人有均等机会享用资讯”的原则,美国国会在1970年通过一条法令,正式成立了此一永久性的委员会,委员会直接向总统和国会负责。委员会有十四名委员,外加国会图书馆馆长为当然委员,共十五名成员。委员经总统提名后,须经参议院认可,一般任期五年。虽然委员会在1971年就已召开第一次会议,但十五名委员到1973年才任命齐全,她的任命是属于第一届委员会中十五位委员之一。

吴黎耀华签了接受提名的同意书,传真给白宫后,接下来就是繁琐的安全调查,她先填写一些表格,供给个人教育、家庭、工作、事业各方面的相关数据,联邦调查局就开始调查程序。调查人员首先登门造访,要求她提供十数位亲友、同事、邻居的名单,由他们做选择性的访谈。她也事先通知这些亲友,如有联邦调查局的人员来访,不必惊慌,他们不是来找麻烦的,纯粹只是例行公事,受安全调查员登门访谈的朋友事后向她表示,调查人员的访谈非常详细,提出不少问题,还问及她有无任何缺点。大家当然都说了她的好话,其中一位朋友还俏皮地说,“她的缺点是,她是个工作狂,不过她的优点也是她是工作狂,做事从来不停止的”。当然联调局一定还做了许多工作,来确认这些信息属实。这整个过程就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

美国总统属下的委员会,大大小小,数以百计,一般委员任期,与总统同进退,而吴黎耀华的委员任命需得参院认可,任期也不受总统任期的影响,不须和总统同进退,这些程序显示出她们委员会的重要性。尼克松总统给她的这项任命,具有多重的意义。第一,她是委员会里首位具有少数族裔背景的委员,当时委员会里是青一色的白人,甚至连一位非洲裔也没有;第二,她是唯一的亚裔第一代移民获得美国总统任命的委员;第三,当年30多岁的她是最年轻的委员,也是三位女性委员之一;第四,她是唯一的学校图书馆馆长,其他成员除了来自公共图书馆系统,或资讯科学专家外,即各行各业人士;第五,她具有加州两大教育系统(洛杉矶联合学区及洛杉矶社区大学)的专业经验,在1987年后,又以十几万票当选洛杉矶市社区大学系统的教育委员,而成为唯一担任地方民选公职的委员。

从这些特质来看,总统的这项任命的确令许多人跌破眼镜,大感意外。吴黎耀华的美国土生土长的朋友和同事,对她这位留学美国仅十几年的第一代移民,既非小留学生又非美国生长的亚裔,居然得到总统的赏识,感到惊讶。她也只是微笑以对。“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他们焉知她早在留学生时代就投入尼克松总统的竞选阵容,从第一次竞选总统,到竞选加州州长,直到总统竞选成功,入主白宫,一路走过来都有她在支持他,参加他助选活动的足迹。所谓“有耕耘才有收获”,就是这个道理。

正是这一任命,让吴黎耀华走上了“总统顾问”之路,之后她连续任满六届总统顾问,第一任期五年(1973-1978)之中,担任过尼克松、福特、卡特三位总统的顾问委员,1978年她期满下台,1980年里根总统执政后,又重新两度给她任命。

后来吴黎耀华又担任过多项要职,比如洛杉矶社区学院理事会理事、亚美音乐演艺基金会主席,还获美国总统布什提名担任联邦巴里·高德华奖学金基金会委员,成为该机构历史上首位亚裔委员。这也是吴黎耀华第四次被总统提名担任联邦政府委员的职务。

据美国《国际日报》报道,吴黎耀华说,联邦参议院11月通过布什总统提名她担任巴里·高德华奖学金基金会委员这一联邦机构职务的任命。这也是她第四次由总统提名担任联邦政府委员的职务,尼克松总统曾一次提名、里根总统则两次提名任命她担任联邦政府的职务。

吴黎耀华表示,由国会设立的、以著名的联邦参议员BARRYM.GOLDWATER名字命名的联邦政府机构巴里·高德华奖学金基金会,成立于1986年。基金会委员由13人组成,联邦教育部长是当然的委员,另有2位参议员和2位众议员(共和党和民主党各半),由总统提名任命的委员有8人(共和党和民主党各半)。

吴黎耀华说,作为该机构首位亚裔委员,将与部长及参、众议员共同商讨及制订联邦政府的大学奖学金发放政策,她可以继续发挥教育方面的专长,为国家服务,她深感责任重大。

吴黎耀华女士长期活跃于教育和政治舞台,受历届美总统任命为顾问,并当选三届大洛杉矶小区大学教委。除此之外,吴黎耀华女士还擅长西洋歌剧,并创办了亚美音乐演艺基金会,奖励亚裔人才。“人生如梦,长梦短梦,美梦噩梦,有梦就有人生。回顾此生,曾跨越世纪,跨越国际。”这是吴黎耀华女士写在《做不完的美国梦》前言中的一句话。作为共和党的元老之一,吴黎耀华女士在真实地展现其酸甜苦辣人生经历的同时,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了解美国社会、政治、教育、科技、历史等诸多方面难得的第一手宝贵资料。

(聂娜)


知识讲座

知识讲座系列2012时间安排(鼓楼校区)

10月23日(星期二)下午16:00 加速知识创新与技术革新—专利文献工具帮助您

汤森路透资深培训经理 李惠美

鼓楼图书馆二楼报告厅

10月30日(星期二)下午16:00 学术榜权威工具检索

图书馆资深研究馆员 何小清

鼓楼图书馆二楼报告厅

11月1日(星期四) 下午16:00 国内外学位论文网络资源检索

图书馆查新站负责人 朱伟伟

鼓楼图书馆二楼报告厅

11月7日(星期三)下午16:00 ABI全球经济管理商业研究文献与PQDT全球博硕论文

ProQuest培训与市场主管 王剑飞

鼓楼图书馆二楼报告厅

11月8日(星期四) 下午16:00 开启知识之窗 领略文献风采—图书馆馆际互借和文

献传递服务

图书馆参考咨询部 副研究馆员 朱影

鼓楼图书馆二楼报告厅

11月13日(星期二)下午16:00 轻松搞定参考文献—EndNote和NoteExpress使用技巧

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部 聂娜 博士

鼓楼图书馆二楼报告厅

11月15日(星期四)下午16:00 化学化工电子文献的检索

图书馆查新站 宋玉梅 博士

鼓楼图书馆二楼报告

11月20日(星期二)下午16:10 生命科学相关电子资源的检索与利用

图书馆查新站参考馆员 陈秋宜

鼓楼图书馆二楼报告厅

11月下旬(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北大法宝”V5法律数据库使用培训

北大华英科技有限公司培训师 何远琼

11月下旬(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Westlaw International和 Westlaw Chian万律法律数据库的基本使用方法

Westlaw培训师 张静 女士 法学硕士

12月下旬(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如何利用HeinOnline法学数据库做好法学研究

HeinOnline法学期刊全文数据库代表 戴维

12月下旬(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法学教学与实证研究的专业平台—北大法意数据

库 赵臣臣

知识讲座系列2012时间安排(仙林校区)

10月25日(星期四) 下午16:00 快乐科研与写作—Web of Science®(SCI/SSCI/AHCI)

数据库的有效利用

汤森路透资深培训经理 李惠美

仙林图书馆报告厅

10月26日(星期五)下午16:00 学术科研之六大助手—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产品信息快递

万方数据专职讲师 张蕾

仙林图书馆报告厅

10月30日(星期二)下午16:00 认识不一样的CNKI

CNKI产品经理 张玉兰

仙林图书馆报告厅

10月31日(星期三) 下午16:00 学术研究活动的文献搜索与利用方法——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学术搜索

超星数字图书馆副总、产品总监 徐贵水

仙林图书馆报告厅

11月1日(星期四) 下午16:00 走进图书馆,畅学新东方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 申晓雨

仙林图书馆报告厅

11月6日(星期二) 下午16:00 LION英语文学数据库与PQDT全球博硕论文

ProQuest培训与市场主管 王剑飞

仙林图书馆报告厅

11月8日(星期四)下午16:00 方便无线,精彩尽现—SAGE学术出版及科研成果辅助

SAGE中国区培训师 傅强

仙林图书馆报告厅

11月13日(星期二)下午16:00 教你玩转布克家—有趣的个性化图书馆让你会读书、读好书

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部 副研究馆员 翟晓娟

仙林图书馆报告厅

11月15日(星期四)下午16:00 馆藏民国、古籍特藏及相关电子资源介绍

图书馆咨询部 刘舒曼 博士

图书馆古籍部 李 丹 博士

仙林图书馆报告厅


晒书会

南京大学图书馆第二届“嗮书会”

您想与才学品趣相投的朋友分享好书,交流情感吗?南京大学图书馆嗮书会为我校读者提供了一个读书、晒书、赠书的平台。您可以在此以书会友,放松心情、补充能量。让图书馆晒书会成为您的精神家园和补给站。

活动时间:

2012年10月29 日—2012年10月31 日

活动内容:

  • 图书交换----师生携带图书至南京大学图书馆晒书区自愿交换。

  • 书友荐购----活动现场师生向图书馆直接推荐书刊。

  • 爱心捐赠----活动现场设图书捐赠区,所捐图书由图书馆登记入册,核点后统一放入南京大学图书馆晒书区展示交换。

活动细则:

  • 图书交换

参与对象:限南京大学在校师生。请有意参与的师生于嗮书会活动期间携带拟交换的图书自行前往图书馆专属晒书区,相互推荐,自愿交换。在此换书的书友需配合图书馆进行换书登记。

  • 书友荐购

参与对象:限南京大学在校师生。图书馆在现场荐书区备有书刊荐购表,师生需配合图书馆填写荐购图书的详细信息,并留下个人联系方式。“晒书会”后图书馆将针对师生荐购的书刊进行系统梳理,处理意见将以邮件的方式及时反馈给师生。

  • 爱心捐赠

师生们将用于捐赠的图书带至南京大学图书馆专属晒书区,在工作人员的指示下填写表格,表格上务必填写详实的个人信息。

注意事项:

本次活动为公益性晒书换书活动。换书采取自由交流、自由交换的原则,交换双方自行协商确定换书的具体方式方法;不得展示、交换违法国家法律的书籍;全体活动人员应遵守现场规则和纪律,服从工作人员引导和安排,并自行保管好个人书籍和物品。


读书节图片集锦